学生风采
金彩实践 | 奔跑筑梦育民族夏花 支教传薪绽少年芳华
发布时间:2025-08-19 浏览次数:12

导语:

为响应党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青少年共融共成长的民族政策号召,南京审计大学“奔跑吧夏花”实践团队经调研,于2025年7月9日至7月20日,在云南省文山州开展社会实践。文山州作为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地。团队以运动为帆、以课程为桨,更以民族团结为纽带,为当地壮族、苗族等各族乡村女孩开启成长、力量与交融之旅。这场以“民族同心”为底色、以“成长赋能”为内核的支教实践,不仅传递知识技能,更让“各民族携手筑梦”的理念落地生根,为乡村教育振兴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注入青春动能。

正文:

课程交融文化:多元探索,共鸣文化

身处壮族苗族聚居的文山州,团队紧扣民族文化交融脉络,以课程为窗,让女孩们在探索自我中触摸多元文化温度。团队开设了融合民族文化的兴趣课程,让女孩们在发现自我的同时,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舞蹈课上,志愿者将民族舞与现代舞结合,女孩们踩着不同民族的舞步节奏,用肢体演绎“民族团结之花”,借民族舞与现代舞的交织、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带女孩们穿梭壮族的浪漫舞步、苗族的灵动节奏,用肢体勾勒“民族团结共荣图”。这些课程或许难立刻改变生活轨迹,却悄然在女孩心中种下认知:各民族文化如璀璨星辰,独自闪耀也相互辉映,恰似她们的梦想,既有壮族山歌般的婉转、苗族银饰般的独特,更共享 “向上生长、携手筑梦” 的蓬勃力量,让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探索中成为凝聚青春的纽带。

 文化艺术课程是多元文化的万花筒,苗族志愿者小钰则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纽带。手工课上,纽扣饰品、民族纹样绘画,让孩子们触摸艺术的肌理;小钰带来的苗族文化课程,从苗族舞蹈的独特步伐,到神秘的蜡染技艺、精美的银饰故事,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民族舞与现代舞结合的课堂,不同民族舞步交汇,孩子们用肢体演绎文化交融,在发现自我中,感受各民族文化魅力,让梦想在多元里绽放。小钰的课堂,让苗族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传承,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

“我的家乡故事会”主题课上,志愿者先引导孩子们挖掘家乡的美,原本低头沉默的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民族文化竟是如此耀眼。随后孩子们化身家乡故事的创作者。他们分享着家乡的溪流、古树、老井,用稚嫩的笔触编织奇妙想象:把小溪变雪碧、让老树成摇钱树,还有流浪小猫分饼干、黄鼠狼化仙救伤者。这些充满童真的故事,不仅是对家乡的深情抒发,更让不同民族孩子在交流中,看见彼此家乡的模样,让乡土文化在分享里交融,成为连接孩子与故土、孩子与彼此的温暖纽带,也让志愿者们看见,孩子们眼里那片浪漫又珍贵的家乡天地。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校园操场,志愿者与各族孩子手拉手围成圈,这一圈,是民族同心圆的具象化。汉族、壮族、苗族的孩子紧紧相牵,用手臂勾勒出团结的轮廓,每一只手的相握,都是民族情谊的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青春根基。

运动赋能成长:挥洒汗水,凝聚勇气 

“女孩不必囿于‘文静’的标签,运动场上的每一次冲刺都是自我突破,每一次配合都是心与心的靠近。”这质朴的信念,正是“奔跑吧夏花”团队在文山州这片多民族聚居土地上点燃体育之火的初心。夏令营里,来自壮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的女孩们,在篮球拍击地面的节奏中、在体育舞蹈舒展的韵律里、在趣味体能游戏的欢声笑语间,体验着超越传统体育课的新模式。这些项目,悄然成为了联结不同文化背景女孩们的“催化剂”。

运动课程是夏令营的活力引擎。最初,不少女孩面对篮球或舞蹈动作时,眼神里带着羞涩和闪躲,手脚显得有些拘谨。而志愿者们也并不急于求成,篮球课上,从最基础的原地运球开始,掌心感受橡胶球体的弹跳,一下、两下……直到能控制它稳稳地在地面跃动;体育舞蹈则从最简单的脚步移动和手臂摆动教起。为了帮助她们卸下心防,团队精心设计了“随风飘扬”——女孩们随风舞动,只需舒展身体,没有固定动作的压力;“舞力电波”——大家围成圈,一个眼神或一个微小的动作变化,如同电波般传递,下一位迅速模仿并创造新动作。这些低压力、高趣味的游戏,让女孩们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嘴角开始上扬,笑声取代了沉默。 

随着课程推进,团队围绕运动与舞蹈的核心,不断注入新鲜玩法。“抢苞谷”游戏将运动与反应力结合,而精心设计的“趣味障碍跑”则成为凝聚力的试金石。从“抢苞谷”到“趣味障碍跑”项目,从最初完成动作时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默契配合完成舞蹈,女孩们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在落后时互相打气。尤其趣味障碍跑这一环节,更是让大家在团结中主动了解彼此,凝聚队伍力量——运动不再只是肢体的舒展,更成为打破隔阂的利刃,孩子们在冲刺、配合间打破隔阂,让勇气在汗水中生长,团结在协作中凝聚,用运动诠释青春的力量与温度。 

各族孩子整齐列队,共同聆听、学习。汉族、壮族、苗族青少年并肩而立,在同一课堂里求知成长,让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于年少时光里,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用共同成长的足迹,夯实民族团结的青少年基础,让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念,在纯真的相处中深深扎根。

青春接力传承:接力深耕,同心筑梦

 作为聚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耕女孩运动支教的团队,“奔跑吧夏花” 坚信:支教不仅是短期陪伴,更是播撒民族团结种子,为各民族女孩长久成长赋能的使命实践。志愿者们锚定 “以教育促团结,以成长聚同心” 方向,将民族交融理念与成长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教育土壤,从家庭、调研双向发力,筑牢民族团结教育根基。

一方面,团队深入当地壮族、苗族等各族家庭,以 “民族共融共成长” 为沟通核心,传递平等尊重教育观。志愿者结合课堂场景,用各族女孩突破自我、跨民族协作成长的真实案例,让家长看见多元课程里,女儿与不同民族伙伴交融进步的光芒,从心底认同 “女孩成长需全力托举,民族交融需从小共育”。引导家长理解:运动课程赋予孩子的勇气,能化作跨民族交往的底气;文化课程拓宽的视野,可成为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这些滋养,既是女孩个人成长的养分,更是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基石,推动各民族家庭携手,共育民族团结 “幼苗”。

另一方面,团队以专业调研锚定教育方向,为民族教育精准 “导航”。开营前,通过问卷梳理各族孩子运动习惯、文化认知与心理状态,精准把握民族文化交融起点;结营后,以对照评估洞察孩子在运动勇气、民族文化认同、跨民族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成长轨迹。同时,结合课堂观察、个体访谈,深挖乡村教育需求,尤其聚焦多民族融合教育痛点,打磨适配各族女孩的运动游戏、文化课程——让运动成为打破民族隔阂的 “纽带” ,让文化课程化作理解多元的 “桥梁” ,推动支教从 “短期陪伴” 升级为 “民族教育长效赋能”。

青春接力,是扎根乡土的久久为功。“奔跑吧夏花” 将带着文山州的民族交融故事与实践经验,持续深耕乡村女孩教育。优化 “运动 + 文化 + 心理” 支教模式,探索民族文化交流新路径,以青春之姿奔赴乡土,用耕耘点燃各族女孩逐梦勇气,借课程搭建民族交融平台。让乡村女孩在成长中听见自我、看见世界,更让民族团结与教育振兴愿景,在青春力量托举下熠熠生辉,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同心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