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南京审计大学师生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立足专业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层发展实际,走进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调研与服务活动。各实践团队坚持知行合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南审智慧与力量。
“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团队:织锦延边大地,共绘团结画卷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京审计大学“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25年7月赴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7天实践中探寻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密码。
团队走进江城中学和延边四中的校园,以“跨民族的共鸣”为主题开展宣讲,用鲜活案例解读民族政策,通过知识竞答、故事分享拉近与学生距离,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理念扎根少年心田。在国家级非遗草编传承人于建华的工坊里,队员们见证玉米叶在指尖蜕变为精美工艺品的奇迹——传承人创新编法将草编融入现代饰品设计,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更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增收,书写出“非遗+乡村振兴”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此外,团队加入当地志愿服务队,走访民俗园、博物馆,在朝鲜族服饰的斑斓纹样里、在双语标识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延边“多元一体”的文化肌理。从课堂里的政策宣讲到工坊里的技艺传承,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互助温情,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图文来源:“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单德伟
“苗韵寻声”社会实践团队:探访湘西歌谣,守护民族记忆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探寻数字化时代下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金融学院“苗韵寻声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湘西吉首,走访了国家级传承人陈千均、省级传承人吴腊保与吴廷翠三位代表性人物,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记录下古老歌谣在当代社会中的坚守、挑战与新生探索。
陈千均老师凭借着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忱,年轻时翻山越岭收集苗歌,退休后办学习班培养新鲜血液,矫正传承中的不良风气。吴腊保从小对苗歌耳濡目染,退休后建立传习所,为有兴趣前来学习苗歌的年轻人提供指导,多次举办苗年团结众多传承人。吴廷翠凭借对苗歌的热爱,领着20多人的团队奔赴各地演出,强调对苗歌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记录与传播的责任,用知识、热情与创造力,助力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情感的古老歌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文来源:“苗韵寻声”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缪杰杰、王钰
“红岩火种”社会实践团队:青春接力传薪火,红色精神照前路
2025年7月7日至12日,南审“红岩火种”实践团队在贵阳展开红色之旅,让红岩精神在青春血脉中延续。
息烽集中营里,860余名烈士姓名(含300余无名者)静列黑色花岗岩墙。那一刻,队员们读懂了信仰的重量——是罗世文筹建狱中秘密支部的执着,也是小萝卜头在铁窗后渴望学习的清澈眼神。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中,队员借助 VR设备“回到”1935年,直观感受红军审计员在油灯下核对粮草账目的场景,认识到这不仅关乎物资统计,更维系着民心向背。贵阳十三中的课堂上,队员们把实践见闻酿成故事,当提到“这些记录,是对信仰最坚定的审计”时,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这场跨越六天的实践,让红岩精神从文字变成实践。队员们愈发清晰:审计人的初心,既要在数字中守护公正,更要在血脉中赓续红色。
图文来源:“红岩火种”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卢亚娟、张汉强
“津彩逐梦”社会实践团队:重温津沽记忆,厚植审计初心
南京审计大学“津彩逐梦”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以沉浸式探访与实地倾听为主,以资料搜集和深度思考为辅,在天津开展红色实践。在解放天津东突破口旧址,他们指尖抚过斑驳墙体,向五角星雕塑驻足致敬,在今昔对比中感受战斗精神的传承;在觉悟社,面对“共同觉悟”铜章和谌志笃的血书,他们反复追问先辈传播新思想的勇气来源;平津战役纪念馆里,他们细看实战枪械的磨损痕迹、数着军棉衣上的补丁,主动向讲解员请教军民协作的细节,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寻找鲜活事例;周邓纪念馆的“西花厅”场景前,他们静静聆听总理深夜办公的故事,对着磨毛的衬衫领口沉思伟人作风;南开校园中,他们逐字解读“允公允能”校训,将校史与当下的红色文化传承实践相联系;一二·九纪念馆内,他们凝视同龄人的血书与传单,对比自身境遇,深刻理解“救亡图存”的重量。
成员们不止于被动接收,更积极将所见所感与审计专业深度勾连:从觉悟社青年“敢为人先”的闯劲,联想到审计工作中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由平津战役先烈“舍生取义”的担当,对照审计的初心使命。她们在实践中让红色教育真正内化为专业追求,决心在南审校园中以红色津沽精神为思想引领,以更严谨认真的态度学习进步。
图文来源:“津彩逐梦”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王家华
“梅园薪火”社会实践团队:解码和平智慧,传承代表团精神
“我说的都对”社会实践团队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深入探究抗战胜利后国共和平谈判时期我党在谈判桌上的卓越智慧以及梅园时期的民主路线。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图书馆、梅园17号、30号和31号等历史场所。
在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我们深刻了解到我党为争取战后和平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些努力不仅体现在争取国际和平势力的支持上,更表现在积极组织动员民间和平力量的实践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党始终关注女性权益——当国民党阻挠邓颖超女士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时,我党已在梅园设立了专业的妇女组,为扩大统一战线、开拓第二条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园作为和平谈判时期我党代表团的驻地,不仅承载着伟人们前仆后继的奋斗史诗,更处处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老旧的台灯和打字机、单薄的被褥、办公桌上的陶瓷杯,以及吴玉章先生与妻子的温馨合照,都让小组成员深切感受到:历史书上叱咤风云的革命先辈,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鲜活个体。在这里,教科书上褪色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厚重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生动再现。
图文来源:“我说的都对”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傅顺
“青春力量”社会实践团队:赓续先驱理想,砥砺强国担当
驻足中山陵园,我们聚焦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从《建国方略》中窥见“振兴中华”的蓝图。他提出的铁路建设、三峡开发等构想,彰显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民生为本的情怀,让我们读懂近代先驱以经济振兴推动民族复兴的深切期盼,当时南京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但是当我们走在登陵长阶上时,仿佛感受到了孙先生为国为民的尊尊教诲,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塑,阅读着他历久弥新的思想,我们感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漫步雨花台,烈士们的遗书与事迹震撼人心。从邓中夏 “为真理而死”的呐喊到郭纲琳用绣着五角星的手帕传递信念,我们深刻体悟到爱国精神并非抽象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面对酷刑坚守信仰的决绝,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泛黄的作战地图与锈迹斑斑的战船见证着战略智慧。我们梳理“声东击西”“分割包围”等战术部署,理解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背后,是民心向背的必然,是指挥员审时度势的决断,更让我们明白今日安宁来之不易,当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图文来源:“青春力量”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张成翠
“红途探忆”社会实践团队:追寻信仰足迹,书写青春华章
2025年7月,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南京审计大学“红途探忆”实践团开启了一场红色文化研学之旅。这支由00后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用七天时间深入南京三大红色教育基地,以青春视角重温信仰之路。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同学们向先烈敬献鲜花,重温入党誓词,并通过珍贵文物感悟“信仰至上、舍生为民”的英烈精神。恽代英烈士的狱中日记上泛黄的字迹,让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在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团队深入学习了抗战时期党的经济政策和地下金融斗争,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与勇气。
同学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肃立默哀,通过历史影像和文物,铭记战争之痛,珍视和平之贵。每12秒就有一盏灯熄灭,同学们在“万人坑”遗址前久久伫立,没有人说话,只有手中的菊花在风中轻轻颤动。
历史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需要我们用心感受的温度。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如今,这些年轻人正把这份感悟化作前行的力量,在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图文来源:“红途探忆”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傅顺
“文韵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探访非遗瑰宝,激活文化生命
7月20日至8月2日,南京审计大学“文韵传承”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十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访南京秦淮非遗馆与南京云锦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交流记录等方式,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当代活力。
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秦淮非遗馆的木质展柜上。馆内修复师手持细如发丝的工具,将断裂的漆片一点点拼合,指尖沾染的漆色随动作晕开,恰似时光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迹。
展厅中央,一台复原的大花楼织机正在运作,两名织工一上一下配合,纬线在经线中穿梭,逐渐织就一幅云纹图案。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种需两人协作的织造技艺,如今全国掌握者已不足百人,而馆内通过“织工驻场演示+数字藏品开发”的模式,正让云锦纹样以更多元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这些细节串联起非遗从技艺到生活的传承链条,也让团队对“传承”二字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古今对话中不断生长的文化生命力。
图文来源:“文韵传承”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缪杰杰、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