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智能推荐算法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塑着年轻一代的认知世界。这个夏天,金融学院“人工智能生产团”的师生们踏上征程,在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开展了一场关于AI内容与青少年认知关系的深度调研,用600余份问卷勾勒出数字时代下的青春认知图谱。
为了精准捕捉AI内容生产对青少年认知影响的轨迹,团队成员王泓博、张馨、肖如珺、殷小钰在刘妍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研读文献,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设计出包含6大维度的调查问卷:从青少年接触AI生成内容的频率、偏好类型,到这些内容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塑造、信息辨别能力,甚至是社交方式的转变,每一道题目都藏着对“数字原住民”成长状态的关切。
在南京的重点中学里,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令人深思的场景:课间十分钟,学生们刷着AI生成的短视频,算法根据浏览记录不断推送同质化内容。在淮安的一所乡镇中学,团队发现虽然这里的青少年接触AI内容的频率低于城市,但AI生成的教育类内容正悄悄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34.68%的学生通过AI作业助手解决过难题,不过超过半数的老师担忧“过度依赖会削弱独立思考能力”。在无锡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位参与编程社团的高中生在问卷中写道:“AI能帮我生成演讲稿,但我更愿意自己修改,因为那才是我的声音。”
600余份问卷的统计结果逐渐清晰:江苏青少年对AI内容的依赖度呈现“城乡同步增长”趋势,其中社交媒体内容接触率最高(80.69%),教育类内容满意度最高(69%);而在认知影响方面,42.58%的受访者认为AI内容拓宽了视野,28.15%则遭遇过“信息茧房”带来的认知局限。
这场跨越13市的调研,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深刻观察。团队负责人王泓博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让社会看到AI内容不是简单的技术产物,它正在构建青少年的认知坐标系。”目前,初步分析报告已在整理中,后续将结合调研结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一份“AI内容使用指南”。
当乡村的稻田与城市的写字楼在暮色中连成一片,调研的意义也愈发清晰:在算法编织的信息网络里,如何让AI内容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正是这场暑期实践留给我们的重要命题。那些带着青春温度的问卷答案,终将化为照亮数字时代教育之路的点点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