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教学动态
【一流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中推进金融伦理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1-12-16 浏览次数:2695

作者:石岿然教授
主讲课程:信用管理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时代,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观念滞后、知识陈旧、价值取向淡化等诸多问题,应加强金融伦理道德的教学,为新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在推进金融伦理学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搭建支撑平台,形成长效机制。

一、引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课程育人的根本遵循与重点方向。自2014年开始,上海高校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实现渠道。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支撑。“课程思政”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育人实效。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而且涉及到诸多价值判断。在金融活动中,各参与主体都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博弈,具有明显的“经济人”特征;同时他们又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社会人”的责任,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不能共赢条件下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时,应该践行伦理准则,以维护金融活动的健康运行。

亚当·斯密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一旦对金钱名利的追求超越对道德情操的追求,那么社会公正性便遭践踏。和其他市场相比较,金融市场是一个更容易孳生贪婪的场所,大量“败德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实际上,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不仅要体现为制度设计的跨期关怀,更应体现为一种道德境界。然而,现实中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却不断怂恿着理性并将其推向贪婪的极致。显然,要重构金融制度,道德因素不仅不可或缺,而且需要将其熔于一炉。

当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信息茧房效应、个人隐私保护等伦理道德挑战。作为承担金融学教学任务主阵地的高校,在传播金融知识和金融伦理方面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大格局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恰逢其时。

二、金融伦理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伦理的教学现状

金融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21世纪初成为国际金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并开始进入英美著名高校的课程体系,对推进国际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份对 10 所全美最佳商学院的课程调查发现,金融伦理学已成为核心课程之一。金融伦理学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公平性理论、金融契约伦理、金融职业的德性伦理、金融伦理风险以及金融监管伦理等内容。但西方金融制度的伦理分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基础价值观问题。

我国关于金融伦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王曙光的《金融伦理学》(2011 年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金融伦理学的理论框架。本文作者对国内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进行了调查,但发现将金融伦理学作为核心课程的很少,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开设的院校也是寥寥无几。从调研情况来看,只有少数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结合讲授内容简要提及金融伦理,或在讲授中将金融伦理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忽视了中国优秀的道德伦理文化,淡化了金融伦理教学,无法实现“将伦理视角嵌入金融学教育过程,将道德基因融入金融学学生心灵”的教学目标。

  (二)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叠加使得经济复苏蒙上阴影。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可以发掘其深层次原因是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这正如琼·罗宾逊夫人所说的,“任何一种经济体系都要有一组规则,一种能对经济体系进行评价的形而上学,一个存在于个人心中并迫使他遵循的道德心”。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不能仅仅关注“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忽略那些“水下”更丰富而有意义的金融伦理道德问题。

遗憾的是,高校金融学院仍有部分教师对此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们片面地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缺位、金融制度缺失和世界金融体系内在弊端,没有将金融危机和金融体系的伦理失范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未能从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福利之间的关系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上仅将金融效率奉为圭臬的传统理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无法全面把握金融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和基本价值规范。现实中,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市场秩序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市场失灵、道德风险频频发生,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资本无序扩张、垄断及恶性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明显滞后。许多教师对上述问题仅从现状描述角度进行讲授,却对资本市场的伦理制度缺失“视而不见”。

  (三)教学上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金融与科技融合、科技助推金融创新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金融生态,引起了金融业态的变革。金融学科的发展与金融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与模式的发展,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的高校金融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诸如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教学资源平台短缺、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等问题。新金融业态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毋庸讳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金融业的理念创新和促进市场的效率公平产生了一定作用,如推动普惠金融、冲击长尾效应等,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伦理风险。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特殊伦理关系以及机构、个人等参与群体的规范准则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理论研究已经远远滞后于金融实践。事实上,金融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伦理活动以及金融市场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尤其是学会从信用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分等层面来探索问题,使其得到精心引导和栽培。但目前在金融专业的教学中,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伦理几乎很少涉及,也极少有教师通过采取访问、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把握我国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的伦理现状,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

三、加强金融伦理教学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加强金融伦理教学已经成为一项迫切任务。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破解难题。

  (一)深化认识和理解

一是要从教育思想的高度提高认识,认真审视与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使命、功能、规律和创新逻辑,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是因势而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升华,是因事而化的思政内涵转型,是因时而进的思政体系重构。

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要认识到其重要责任就在于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柔性的教育方法,要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金融学各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作体系。

三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必须摒弃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伦理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伦理文化。同时,面对我国社会的现实和思想矛盾,课程思政还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构建出富有传统内涵、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味的金融教育体系。

  (二)提高教师的素养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涉及多方面,而教师是其中的最关键因素。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而不是简单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提升教师素养,必须增强金融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认同,最终达到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课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一要加强学科、专业本身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专业教师对金融学科、金融学专业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人文素养涵养人心、培育人格,在其具体的知识、学理、技术等的教育中凸显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功能;二要加强育人意识培养,深化金融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科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其内在价值认同,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人文视野的关照和人文精神的沟融,更易于实现知识和价值的融会贯通;三要不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高金融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培养一批“学高”“身正”的教学骨干,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提升金融伦理课程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学习和研究

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应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全面了解当前金融科技涉及的科技技术及其在各业态的应用,一方面向学生展示科技赋能对金融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阐明金融科技在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广泛的金融风险、技术风险和伦理风险。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刻解析典型案例,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观,深入研判金融市场价值与实践特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强大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金融市场实践的结果来看,主流经济学所倡导理论缺乏伦理思考。金融伦理规则是对金融法律有重要补充,加强对金融科技诸多方面伦理道德的分析。针对当前不断涌现出来的金融科技新模式,专业课教师可通过讲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的内涵、外延,并对不同各类的模式逐一评述其伦理问题。通过采取全过程、全链条、“沉浸式”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理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全面培养服务祖国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一门课程像一颗种子,要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既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防止自己违反伦理道德,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推进金融伦理教学的实践

  (一)开发教育资源

近年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就推进金融伦理教学多次开展研讨,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进入新时代,金融伦理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第二,怎样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教师思政,进而到专业思政的转变?通过深入研讨,教师们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的金融学课程建设,应当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明确了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实现金融课程思政的另一关键是做好教育资源开发。金融学院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进金融伦理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一是通过研讨金融伦理学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确立一种有利于金融稳健运作、公众福利提升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崭新的金融伦理规则。二是突出内容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在课程中深入阐述金融体系中的平等、公平、诚信等伦理原则及其实现方式,充分说明如何处理权利-义务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和自律-他律关系。三是针对新时期的金融科技出现的新特点,充分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被充分运用的现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慎重地对每种模式的伦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将金融公平与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视为金融市场的价值目标,告诫学生避免游走于各类金融业态的“灰色地带”。

  (二)落实四项举措

2018年开始,金融学院分别从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和信用管理五个专业遴选了一批试点课程,着力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因子。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课程思政已经已渗透到金融学院各专业(包括CFA和金融科技两个特色方向)开设的所有课程中。

金融学院以金融学、投资学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两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设计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明确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对标国际,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良好职业道德,深蕴人文精神与理工气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金融人才。二是在学生毕业要求方面,贯彻OBE理念,充分融入思政目标,设计每门课程的实施路径,构建了职业素养、诚信道德、法律意识、家国情怀等四大思政专题,将这些专题有针对性地导入不同课程,体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三是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改革的思路,深入诠释“三全育人”理念,在《金融审计》《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管科技》《信用管理学》等教材编写过程中,通过将设计“思政罗盘”将各个知识点对应到思政问题,构建课程思政“触点”的快速匹配表,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四是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打造“实践讲堂”“通识讲堂”和“校友讲堂”等三个特色讲堂,全面打通多元学习渠道,以科研优势赋能人才培养,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以课程思路驱动的金融价值观引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形成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大学教育“四个回归”的迫切要求。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学院,关键在教师。金融学院实践中已经遇到了各类机制瓶颈问题,必须进行创新,为此提出要在“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等四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金融学院每个专业建立一门示范课程,打造名师课堂。示范课程主要从通识选修课、专业课中选择,并遴选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老师担纲讲授。示范课程要求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外辅导、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能体现课程思政要素。金融学院的知名学者、骨干教师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当上了“领头雁”,示范课程学院进行项目立项、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培育,以此激励全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金融学院每学年编辑一本课程思政案例教材。鼓励教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并把这些资源编辑成书,供全院教师所共享。这种案例的日积月累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素材。例如教师面对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讲传统文化,可以举例信用管理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金融学院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沙龙。学院遴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等方面开展教学研讨,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金融学院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竞赛,或在期中教学检查的示范课程中组织教学观摩。此外,学院组织的小规模、高频次的“院长面对面”“午餐报告会”系列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金融学院高度重视各类实践活动,尤其是“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等竞赛。对于这类活动,学院整合资源,邀请学校四大书院(沁园、润园、泽园、澄园)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形成学院书院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这些活动,给同学们知识和智慧的碰撞,视野的开拓和历史的关照。

五、结束语

近年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四个回归”,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积极构建具有南审金融学院特色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课程思政工作新格局。金融伦理课程既有知识的讲授、也有价值的引领,更有文化自信的彰显和大国情怀的勃发。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在做精金融伦理课之“盐”、做鲜“课程思政”之“汤”、做强金融专业教师之“厨”这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不断推进“金融伦理”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