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以服务“地方做贡献”为抓手促进事业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09-04-09 浏览次数:1914

以服务“地方做贡献”为抓手促进事业科学发展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以社会服务为抓手推动科学发展纪实

    3月27日,来自江苏滨海县华信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潘苏伟等人从金融学院副院长卢亚娟教授手中接过培训结业证书,这是自2008年5月24日以来我校金融学院承接的第十期小额贷款培训班。截至目前,江苏、云南两省95个县(市)政府、金融办、发改委、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共413人在我校接受培训,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40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39.7亿元,已累计投放贷款25.8亿元。

    近年来金融学院运用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除承接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培训工作之外,2005年8月金融学院汪祖杰教授、卢亚娟教授、张维博士所撰《关于筹建江苏银行的建议》研究报告为江苏银行成功组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被社会媒体广泛报道,并获得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2月承办首届长三角金融体系高层论坛,汇聚上海、江苏、浙江金融界和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探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由《新华日报》报道后引起三地高层领导关注……这些只是金融学院以“服务地方做贡献”为抓手推动科学发展的缩影。

定好位――错位发展抢先机

    生态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在一个生态平衡体系内,任何一种物种都有其生存空间。如何在强手如云的江苏高校这个生态体系里找到南审金融学院的“生存空间”,是金融学院领导班子所思考的。盘点资源,结合实际,仔细比较,认真决策,金融学院找到“生存”的路径是“错位发展”:依托南审以管理学为主的学科背景和金融行业背景,着重金融体系研究,推进到金融制度、金融管理,最终在金融业务领域扎根,具体每个专业均与管理挂钩,如“金融与管理”、“信用与管理”、“投资与管理”、“保险与管理”,定位在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发展思路: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出“精细、精炼、精准、精深”等精品课程的建设规范。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金融学院积极贯彻实施学校内涵发展规划和战略,取得显著成绩:金融学在成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后,2008年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货币金融学(教材)、现代保险学导论(教材)分获省高校立项精品教材;信用管理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金融实验教学中心成为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区域金融创新研究团队获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汪祖杰教授获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学科地位的提高使金融学院进入江苏和全国高校的一系列学术制高点――中华外国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江苏省外国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保险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资产评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入主流――小额信贷尝甜头

    搞好学科、专业、师资等“基础建设”的同时,金融学院不忘服务社会。学科建设有定位,服务社会也有定位:胸怀全国、面向长三角,服务江苏。近几年来,逐渐形成教学科研促进服务社会,服务社会带动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机制。

   “春江水暖鸭先知”,服务社会有时候需要更敏锐的知觉。在2005年江苏省发改委主办的江苏金融体系建设研讨会上,金融学院教师代表提出“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必须以金融发展为先导”的观点。2006年2月国务院1号文件一发布,金融学院汪祖杰教授和卢亚娟教授就迅速捕捉到“农村金融可以有所作为”的信息,他们立即赶出关于建设江苏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的有关报告并亲自送往刚刚成立的省政府金融办。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金融办主任汪泉同志热情接待了他们,双方关于江苏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的许多想法不谋而合,汪泉副秘书长嘱托金融学院教师进一步深入认真研究国内外相关金融体系建设经验,等时机成熟时双方合作研究,为改革建设江苏金融体系做出贡献。2007年国务院1号文件和3号文件出台后,江苏省政府结合地方实际,于当年11月研究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的意见》,并于当月全面启动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金融学院抓住机遇,在省金融办的支持与联合下,承担起更多的职责,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双赢:2008年5月,南京审计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小额贷款培训班的学员,金融学院负责编写专用的小额信贷公司培训和操作指导手册,围绕农村小额信贷金融环境与政策、业务与经营、风险管理、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等提供师资培训,而小额信贷体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机构模式研究则蕴含了许多科研课题,极有可能是金融学院新的学科增长点。对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在我校本次申请硕士授予权单位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谋发展――人才培养显成效

   “我们大力改善教学、科研,积极服务社会,说到底,都是为了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蒋志芬强调,“把教学科研中的理论成果拿到社会上去检验,再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方法,修订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金融学院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以所学服务社会。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论文、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基于区域金融、地方经济和行业现实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如该院刘耀成同学的《我国证券牛市格局下投机风险的结构与对策》获中国平安精英大学生励志计划全国金融类论文一等奖,这也是一等奖论文中唯一的本科生作品;李哲同学的《江苏小额信贷的实践创新――基于江苏阜宁地区的调查》获2009年首届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一等奖;李哲同学的《新沂地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调查报告》获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一等奖。自2004年以来,金融学院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79篇,每年就业率均超过97%。

    早在2006年初提交关于江苏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的有关报告时,金融学院就考虑到小额贷款业务多、用户散,起步之初会出现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提议届时可以安排金融学院学生以“义工”身份参加公司相关业务工作。实际上,当年的建议均已成为事实,该院已有多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走进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对方人手不足难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实习、实训和实践,并已经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3月27日第十期小额贷款公司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金融学院副院长卢亚娟教授语重心长地叮嘱全体学员,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规范经营与持续创新的关系,“服务三农、造福社会、规范经营、创新发展”。其中精义,无疑也可以看做是金融学院的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