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退教师
易宏仁
浏览次数:2640


南京审计大学老领导(原副校长、曾于1988年至1990年期间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著名金融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19年去世。

易老 1959年从银行调入社会科学院,与吴敬琏等人跟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在经济研究所工作,一直做了20多年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金融部分、《金融经济师手册》(是1985年的畅销书,在金融界影响较大)等20余册著作。

1979年的那个春天,他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关于流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文章中从理论上提出了国有企业的超定额流动资金应由财政、银行两家共管改为银行一家统管的建议,很快得到实现。1980年,我国CPI增幅为6%,因此对货币流通状况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是货币发行偏多,有人认为货币量还不足,也有人提出是否通货膨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次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央写报告认为当时已出现通货膨胀,并提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增加市场商品供应的建议。这一报告受到中央重视,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使1983年CPI增幅降到了1.5%,商品供应充足,出现“买方市场”。同年,他赴内蒙古调研,向中央报送《开发内蒙煤炭资源》的调查报告中,在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上,提出除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方式外,还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方式建立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后两种途径的提出,在当时可谓胆大。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时,被邀请到深圳见证了那历史的一刻。

易宏仁教授越来越感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他发现,中央制定了好的政策,但效果却往往受制于贯彻者和执行人的素质。当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他从1982年在社科院带研究生,但社科院毕竟不是大学,无法满足大批量培养人才的要求。于是,他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转行,他希望办一所国内有影响的大学。辗转了杭州等地后,应时任副审计长李金华的邀请,他于1988年初来到南审。当时,李金华跟他谈调任手续的一些问题,他很干脆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仗,一定要好好打,要把学校办好,其他个人问题都听从组织安排。”

初到南京,创业的艰苦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审计署刚刚接手,并由南京财贸学院改名为南京审计学院,经费拮据,四处筹集办学资金;规模不过100来亩,校园内外环境凌乱,治安堪忧,领导班子要常常夜间巡逻;教师不到百名,校舍简陋。易宏仁教授的目标是建一所名校,不过,他深知,办大学不同盖工厂,是百年大计,他要做的,只是为后来人把基础奠得厚实点。他与同事们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些打基础的工作:引进了100多名教师,买了几块地,将规模扩至近300亩,为升本做准备;筹资建起两栋宿舍和电教楼,以改善教学条件。”说到这,他不忘补充一句,“这些会为学校将来发展起到一些作用”。